南京工程学院“课程思政”建设课程典型案例展之
《二外(日语)I》典型教学案例
授课章节:第12课 季节相关单词
丁晓伟 外国语学院
⟡ 内容简介
本课为教材第三单元第12课(李さんは森さんより若いです)的第一次课,用两个课时进行。知识重点为单词(春、夏、秋、冬),课程思政重点为季节感、随笔/俳句等日本传统文学,跨文化交际。教学难点在于季节相关词汇较多、且词性和用法各异;学生对于日本古典文学比较陌生。
⟡ 教学目标
1、教学目标
学生掌握季节、天气等相关单词,并能够灵活使用这些单词,造句和作文。了解日本古典文学作品《枕草子》、日本俳句《古池》、了解二十四节气在中日文化中的运用及其地位。
2、育人目标
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古典文学,并能从中找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元素,提高自身文学修养;激发学生对季节感的理解和感悟,鼓励学生尝试将中国、日本甚至欧美的季节文化进行比较,促进学生们进行跨文化思考。通过介绍农历、二十四节气等中国式季节感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,增强文化自信、民族自豪感。
⟡ 教学设计
1、整体设计
本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。学生通过线上音视频资源跟读预习本课单词,并完成预习作业。线下课堂,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季节相关的日文单词。通过多媒体展示、小组讨论、当堂发表等深度剖析季节感。课后学生观看线上微课,复习巩固本课重点。最后学生完成课后小作文,教师批改评价。
2、育人设计
引导学生从中日欧美不同的角度解读季节感,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,为今后的语言文化研究打开思路。二十四节气、清少纳言、俳句等文化、文学意象的导入,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、文学的美丽,增强民族自信,提升个人文化修养。课后的作文及短视频制作,让学生发挥创新、创意,提高应用能力。
⟡ 实施过程
线上(平台:云班课)教学组织流程:
课前预习:
1.标日APP收听本课(第12课)单词录音,并进行跟读,熟悉单词。
2.观看本课网课视频(未名天),预习本课内容。
3.完成预习作业(上传单词朗读录音),上传班课。
课后复习:
1.观看教师自录微课(季节和季节感),回顾课堂讲授内容,加深印象。
2.观看教学自录语法讲解视频,加深印象,巩固知识点。
3.完成小作文《我最喜欢的季节》,上传班课,教师批改评价。
4.拍摄应季校园风光,制作短视频,上传至二外日语课程的B站账号。

图1 云班课作业截图
线下课堂教学组织流程:

• 热身:抽选学生朗读本课单词,提高学生注意力,尽快进入听课。
• 引入:教唱日语歌曲《四季歌》,提升学生学习热情,顺利导入本课学习主题——季节。思政元素:全面发展,学以致用。
• 单词讲解:介绍新出单词(季节),联想相关单词(春夏秋冬),再介绍和四季气候相关的形容词(暖热凉寒)、四季的典型色调(粉蓝黄白)、四季的代表性事物(樱花、大海、红叶、雪)。这个环节主要采取展示季节特色图片,领读单词,简单造句,让学生对单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记忆。

• 图2 课堂讲授PPT截图
• 定义季节感:播放日本京都庭院的四季不同景图,导入季节感的概念,并分别用日文、中文、英文分别说明,引导学生联想作为中国人的季节感问题。思政元素:关注自然、体会自然、爱护自然。
• 中式季节感:通过日语版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画面,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日语发音及其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,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使用,激发学民族自信。思政元素:传统文化、民族自信。
• 日式季节感:介绍日本古典随笔集《枕草子》,通过《枕草子》开头部分及日语古文吟咏的视频,让学生了解到季节感在该文章中的体现,同时体会日本古典的韵味。思政元素:提升学生文学素养。
• 课堂实践:引入日本俳句——《古池》,介绍俳句的基本创作法则,特别是“季语”原则。诱导学生找出《古池》的季语,介绍《古池》的经典中文译法。鼓励学生进行翻译创作,并尝试英文译法。思政元素:跨文化交际。
• 讨论发表:让学生发挥英语专业学生掌握中日英三国语言的优势,思考和探讨中国、日本、欧美对季节感的不同理解。针对“你最喜欢的季节”展开课堂小组讨论,引导每位同学确定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,通过发言和讨论,为后续的日语小作文环节做好准备。思政元素:跨文化交际。
• 总结: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,并布置课后任务。
附微课视频(日本的季节和季节感)、学生制作短视频(春の花々):